武德篇: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12月 25, 2019

武德篇: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

武術是國之瑰寶,被尊為「國術」。武德是武術的靈魂,崇尚武德是武術界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春秋時期教育家孔子把「智、仁、勇」三者相提並論,稱為三大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武德也要求智仁勇。孟子則提倡「大勇」,反對「小勇」,即把勇敢用在安邦興國上,而不要那種只好勇鬥狠,任性使氣的「匹夫之勇」。

《春秋․谷梁傳》載魯僖西元年(西元前659年)冬十月,魯國公子季友率兵與莒國莒挐(拿)軍隊對陣,季友俘獲了莒挐,未處置,卻提出與莒挐徒手相搏定勝負。公子友被莒挐摔倒在下麵,公子友的部下提醒說「孟勞」(為魯國寶刀,即匕首,藏在靴內),公子友不顧相搏不許暗害對方的約定,殺死了莒挐。此戰他雖打贏了,但被史官痛貶為缺德的惡者,遺臭萬年。原文是:「公子友處下,左右曰孟勞。孟勞著,魯之寶刀也,公子友以殺之。然則何以惡乎紿也,日棄師之道也」。《水滸傳》中記有燕青打擂時,主判者宣讀不許暗害對方的條文。

明代內家拳法有五不傳:心險者、好鬥者、狂酒者、輕露者、骨柔質鈍者。前四種講的都關武德,這樣的人難望其有武德,故不傳之。明朝《少林十條戒約》中有「傳教門徒,宜慎重選擇,如確系朴厚忠義之士,始可以技術相傳」,「習此術者,以強體魄為要旨,宜朝夕從事,不可隨意作輟」,「宜深體佛門悲憫之懷,縱於技術精嫻,只可備以自衛,切戒逞血氣之私,有好勇鬥狠之舉。犯者與違反清規同罪」,「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將事,勿得有違抗傲慢之行為」,「濟危扶傾,忍辱度世,吾守既皈依佛門,自當以慈悲為主,不可有逞強淩弱之舉」,「女色男風,犯之必遭天譴,亦為佛門所難容,凡吾禪宗子弟,宜乘為炯戒勿忽。……」

清乾隆時河南汜水萇乃周著《武技書》,其「初學條目」中有:「學拳宜以德行為先,凡事恭敬謙遜,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李亦佘手抄本《太極拳譜跋》寫于1881年中秋,上說:「此譜……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輕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以上所述,武德均是放在首位的。「德為藝先」同樣是其他行業的金科玉律。

習武者,首在目標明確,動機純良,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不謀私利,不畏強暴,秉大義,建功勳。為人虛懷若谷,講理守信,學藝踏實有恆,精益求精,善始克終。如果練武藝不修武德,充其量是一個莽夫而已,於國於民於己均沒有好處。

對於熱衷武術的青少年的教育引導,萬萬大意不得。他們思想比較單純,認識問題常停留在事物表面上,並有很大的極端性,好奇心大,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幻想,有某種想法後,往往付諸行動。因此,對技擊的知識和技術傳授要得當,過分渲染,則很不適宜。實踐中的經驗教訓已證明了這一點。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0 意見

粉絲專頁

Flick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