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篇:動則無疾

12月 30, 2019


健身篇:動則無疾

《呂氏春秋․盡數》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鬱處頭則為腫為風(指風疾),處耳則為挶(疾)為聾,處目則為眵(目眦赤)為盲,處鼻則為鼽(鼻出血)為窒(鼻塞不通),處腹則為張(脹)為府(疼痛),處足則為痿(軟)為蹙(不能行)。」

意思是說是界上萬物的形成、生長無不與「精氣」密切相關,只有「氣」循環不停,才能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如果人的形體不動則精就不流動,就會鬱結成病。

上書《古樂篇》云:「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而不達」,應「舞以導之」,說明不動就要生疾,動則強身健體而無疾,亦可療疾治病。這屬於武術醫療保健的範疇。

武術醫療保健的作用自古得到醫家的重視。《內經》中有「導引按蹻」,王冰注:「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謂仰按皮肉;蹻,謂捷舉手足」。

漢代名醫華佗說:「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闡述了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非凡作用。其創編的《五禽戲》屬仿生武術套路。其中猿戲固納腎氣,鹿戲增強胃氣,虎戲擴張肺氣,鶴戲增加心氣,熊戲疏鬱肝氣。五禽戲在今天仍不失為健身良法。

1957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導引圖》有44幅,每圖上有一標題,有的僅記病名,如煩、癲、聾、腰、痛等;有的為龍登、猿呼、熊經等動作名稱;還有棍、杖、盤等器械名稱。

這些珍貴的論述和文物,利於我們研究武醫結合的歷史和武術醫療的發展軌跡。目前武術醫療在應用和理論研究上還較薄弱,這方面人才更是奇缺。

改善這一局面,首要抓緊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並使之社會化,國家還應大力提倡,成立相應的機構,負責推廣、研究、發展和提高傳統健身功法,並提煉出適合現代生活節奏,反映時代精神,效果卓著的功法。造成文武雙全的民風,可起到未病先防,把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即可減輕病後醫療的被動局面,從而節省人力物力,也能開發人體的智力和潛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0 意見

粉絲專頁

Flick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