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稱三,手必成圈 / Hold Fist Salute: A full cup must be carried steadily.

3月 26, 2018

言必稱三,手必成圈
「言必稱三,手必成圈」

「言必稱三」在談一個「謙」字,正巧呼應之前分享的武諺「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在人前自誇口」。

只是為何要稱三呢?中華文化對這個「三」可講究了。

老子在《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邊的三便是指自己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位習武者而已。

「無三不成禮」,這是我們逢年過節、拜訪親友常見的「儀式」(?),像是去送個禮,對方不會馬上收下,一定會先說「啊~人來就好,不用了啦。」
你要緊接著:「小小意思,收下收下。」
「這怎麼好意思,不必不必。」
「就當作給小孩(或長輩)的禮物啦。」
「謝謝啦,別站在門口呀,來坐坐坐...」手從頭到尾一直捧著禮盒。
這禮物推來送去的勁道拿捏恰到好處,一看就知道各個都是推手的練家子。
所以「三」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先禮後兵,我先跟你客氣客氣,但待會牌桌上...(誤!),擂台上是輸是贏還是得一較高下的。

《易經‧系辭下傳》:「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天、地、人三才,人是頂天立地,尊天重地而行,所以把天地擺前,以「三」做為自居。

「事不過三」,這句話源於《左傳》:「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已經以「三」謙稱,你若要我再退,老子就要生氣啦!(拳頭硬硬der~)

又有一趣說是,第一當然不能自己說,第二已經有孔子(註1)、關二爺了,那只好說「三」了。

在武林中以三自稱的高手多得多,例如,清末民初,北京的神跤沈三;20 - 60年代活躍在天橋的寶三;以棍聞名的山東鐵棍周三;六合螳螂名手湖北鴨巴掌魏三;鷂子拳名家陝西鷂子高三等,都是以武技超人而稱三的。

「手必成圈」在談一個「禮」字,中華文化是一個禮儀之邦,練武更不能脫一個禮字,正所謂「禮多人不怪」。

「左手亮掌」四指併攏,表示五湖四海武林同道;屈拇指表示自謙。
「右手握拳」喻以武會友。
「兩臂成圈」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

在《1986年武術競賽規則》又將之賦予了新的涵義:
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屈拇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天下第一」自居。
右拳表示勇猛、尚武精神。
左掌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止戈不動武,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今天,《武諺教我的態度》就分享到這裡,老三就下台一鞠躬。(抱拳禮)

(註1:孔子排行老二,孔子又稱「仲尼」。古人的長幼排行是「伯仲叔季」,所以仲即老二的意思。)

您也可能喜歡這些文章

0 意見

粉絲專頁

Flickr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