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 Kung Fu: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4月 16, 2018
從小,我對武術就不陌生,家裡隨處都可以看到各式樣的兵器。
打開床頭櫃放的不是棉被枕頭,而是刀劍,在床底下的是槍棍;牆上掛的書法,寫著武諺「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還有間書房收藏的是各種武林拳譜、武術相關書籍。
過去,我以為「家」就是一個門派;「父親」,就是一個掌門人,一個會武功的人。虛長幾歲後,發現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的家裡不一樣,原來,我的父親,是武俠。
父親的話不多,總是圍繞在武術上,家裡也總是有許多大哥哥大姊姊圍著父親指點個幾招,頗有拜師學藝的場景,只是不用再辛苦上山了,坐個電梯就可以進門找到師父。
生活中充滿了尚武風,記得某次我從《武術名人錄》中翻看到了父親的名字,倒也不覺驚訝,反覺得這是個適合父親的角色與位置,對以武術為終身志業的父親來說,真是個不錯的讚美。
在「武林」中長大,我想父親多少會有些私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習得自己一兩手武藝吧。但是,父親倒是沉得住氣,從來不提也不強逼我們學武這事,只是我的生活中卻不時地「恰巧」會出現武術這檔事。
去吃個麵不是喊老闆,而是叫著:「師兄,麵一大一小,今天帶兒子來吃。」然後會對我介紹,你師伯的擒拿摔跤絕呀!招招要害,為了學他的功夫,在水泥地上可是吃了多少苦啊!
走在眷村的路上遇上某位師弟,閒話家常,還不忘轉頭提醒我,「他的棍哪,使得好,見解獨到!學棍就要多跟師叔討教。」
平常時也會有意無意的說:「爸爸待會兒要出去,要不要一起去?」、「要不要跟爸爸去教課?」接著就「順其自然」的帶著我出門,練拳去了。
如此,我就乖乖地練功學拳了嗎?倒也不是。初時跟著大家學拳,學生們各個站著四平八穩的馬步,我卻穿著溜冰鞋在一旁直來衝去,玩累了才換回功夫鞋好奇地跟著父親的動作模仿比劃。後來或許是看到與我同年紀的孩子多了,我才開始跟著一塊練,逐步的紮下了基本功。
在整體的練武過程中,嚴格來說我是沒有勤奮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地步,至少我自認是比弟弟的苦練程度差上一截,也覺得弟弟對武術技巧的掌握比我有天份許多。
不過,自己在這麼半玩半練的學習下,在國內外的大小型武術競賽倒也是常勝軍一名。我想很大的原因還是多虧了父親長年鑽研武術,對武術有了整體系統性的理解,整理出了「共性教學法」,讓每位武術初學者都能夠在幾個月內掌握到武術運動的規律,並依學生個人的程度與能力上做延伸發展,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說到底,教學經驗與教材教法就是精髓啊!
到頭來,我還是「順其自然」的步上了武術這條路。我喜歡武術練為用、練為美、練為養,以及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教育價值(練為育),能夠把武術的美好詮釋給更多人認識就讓我熱血沸騰。但是,我並不是因為喜歡武術才投入武術,武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是對父親的情感,是記憶,是一種深度的連結。
-
《小辭典》共性教學
共性教學是以掌握武術運動規律與鍛鍊各種必備的根本能力為目的的訓練法。教導的不是如何學到更多武術;而是關於如何學好武術。它也不是為了少練而少練;而是為了提升最高的技術水平,透過只做必要的訓練,盡可能替你的時間和精力做出最有效的指導。努力練習很重要,可是更多努力不見得就能產出更多成果。不過,共性教學卻可以。
打開床頭櫃放的不是棉被枕頭,而是刀劍,在床底下的是槍棍;牆上掛的書法,寫著武諺「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還有間書房收藏的是各種武林拳譜、武術相關書籍。
過去,我以為「家」就是一個門派;「父親」,就是一個掌門人,一個會武功的人。虛長幾歲後,發現自己跟其他小朋友的家裡不一樣,原來,我的父親,是武俠。
父親的話不多,總是圍繞在武術上,家裡也總是有許多大哥哥大姊姊圍著父親指點個幾招,頗有拜師學藝的場景,只是不用再辛苦上山了,坐個電梯就可以進門找到師父。
生活中充滿了尚武風,記得某次我從《武術名人錄》中翻看到了父親的名字,倒也不覺驚訝,反覺得這是個適合父親的角色與位置,對以武術為終身志業的父親來說,真是個不錯的讚美。
在「武林」中長大,我想父親多少會有些私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習得自己一兩手武藝吧。但是,父親倒是沉得住氣,從來不提也不強逼我們學武這事,只是我的生活中卻不時地「恰巧」會出現武術這檔事。
去吃個麵不是喊老闆,而是叫著:「師兄,麵一大一小,今天帶兒子來吃。」然後會對我介紹,你師伯的擒拿摔跤絕呀!招招要害,為了學他的功夫,在水泥地上可是吃了多少苦啊!
走在眷村的路上遇上某位師弟,閒話家常,還不忘轉頭提醒我,「他的棍哪,使得好,見解獨到!學棍就要多跟師叔討教。」
平常時也會有意無意的說:「爸爸待會兒要出去,要不要一起去?」、「要不要跟爸爸去教課?」接著就「順其自然」的帶著我出門,練拳去了。
如此,我就乖乖地練功學拳了嗎?倒也不是。初時跟著大家學拳,學生們各個站著四平八穩的馬步,我卻穿著溜冰鞋在一旁直來衝去,玩累了才換回功夫鞋好奇地跟著父親的動作模仿比劃。後來或許是看到與我同年紀的孩子多了,我才開始跟著一塊練,逐步的紮下了基本功。
在整體的練武過程中,嚴格來說我是沒有勤奮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地步,至少我自認是比弟弟的苦練程度差上一截,也覺得弟弟對武術技巧的掌握比我有天份許多。
不過,自己在這麼半玩半練的學習下,在國內外的大小型武術競賽倒也是常勝軍一名。我想很大的原因還是多虧了父親長年鑽研武術,對武術有了整體系統性的理解,整理出了「共性教學法」,讓每位武術初學者都能夠在幾個月內掌握到武術運動的規律,並依學生個人的程度與能力上做延伸發展,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說到底,教學經驗與教材教法就是精髓啊!
到頭來,我還是「順其自然」的步上了武術這條路。我喜歡武術練為用、練為美、練為養,以及鮮明的文化特色與教育價值(練為育),能夠把武術的美好詮釋給更多人認識就讓我熱血沸騰。但是,我並不是因為喜歡武術才投入武術,武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
是對父親的情感,是記憶,是一種深度的連結。
-
《小辭典》共性教學
共性教學是以掌握武術運動規律與鍛鍊各種必備的根本能力為目的的訓練法。教導的不是如何學到更多武術;而是關於如何學好武術。它也不是為了少練而少練;而是為了提升最高的技術水平,透過只做必要的訓練,盡可能替你的時間和精力做出最有效的指導。努力練習很重要,可是更多努力不見得就能產出更多成果。不過,共性教學卻可以。
0 意見